那问题来了,一个过百万人的商业组织,横跨27个国家。地理不同、肤色不同、信仰不同、语言也不同,沃尔玛还能长年雄踞福布斯排行榜榜首,它凭什么?
商界有句老话,“三流企业靠生产,二流企业靠营销,一流企业靠文化。”这句话说起来很简单,那沃尔玛怎么让每个员工发自内心的认可,并且践行企业文化呢?
沃尔玛的企业文化就是我们常说的老三样:顾客是老板、尊重员工、追求卓越。
我们拆开讲,“顾客是老板”的意思很简单,就是对顾客负责,但想要彻彻底底地做到这一条可不太容易。
所以沃尔玛有三个小的规定。
第一条是“日落原则”,简单说就是“今日事今日毕”;
第二条是“三米微笑原则”,顾客离你有大概十步的时候,员工就必须主动打招呼;
第三条是“诚信原则”,顾客不小心损坏了商品是不用赔偿的,再贵都不用。
这三条服务是比较笼统的,而且大家能看到其实在市场竞争中,这三条对顾客并不具有很强的吸引力,沃尔玛最具有杀伤力的地方在哪呢?
答案是“天天平价。”
世界上的超市多了去了,超市里的货物也多了去了,为什么沃尔玛的价格总能比别人的东西低上那么一点呢?
咱们知道,超市采购的手续大概有三个环节:采购、运输、上架。在这三个环节,沃尔玛都有其独到之处。
采购的话,沃尔玛因为体量巨大,所以绕开中间商,直接从工厂提货,这样能省下25%左右。
然后就是运输,这是沃尔玛引为为傲的部分,它的战斗工具就是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和全自动化配送的车队。有数据显示,沃尔玛的物流成本占销售额的1.3%,但是其他超市类型最低的也要占到3.5%以上。
第三步是摆上货架,沃尔玛很有先见之明地买了一套卫星系统,通过互联网一个小时就能更新一次全球货物的销售和存储情况,合理调配资源。
沃尔玛对员工的管理基于一个信条:员工就是合伙人。这个定位的改变很重要,假如我告诉你这样一个场景:
一个人浑身脏兮兮的,趴在地上,嘴角还挂着饭粒,用手抓了一块红烧肉给你吃,你听到我说的这个场景会是什么感受?第一感觉肯定是恶心。
但如果我告诉你这是一个一岁的小孩子,你可能觉得嘴角有饭粒,用手抓菜好像也没那么恶心了,但如果我告诉你这是你的孩子呢?没准你还会觉得调皮可爱。
定位改变之后,心态就会改变,紧接着行为就会改变。
沃尔玛从几个方面强化“员工是合伙人”这种意识。
首先是利润分享,公司利润的增长跟员工收入挂钩;其次是员工够股,也就是每年沃尔玛开放一部分股票让员工去买,拿工资抵扣也行,够资格的员工基本上都买了,这个比例占到全部员工的80%,员工和公司成了一个利益共同体。
为了凸现“人人平等”这个理念,沃尔玛员工胸前的这个小牌牌上,是不写职位头衔的,只有一个名字,所以你喊“杰克”,他喊“山姆”,听起来就没有那么强的层级感了。
在讲沃尔玛“追求卓越”之前,先讲一个山姆·沃尔顿的小故事:
山姆上大学的时候没钱,就找了份兼职,干啥呢?刷墙。
老板挺挑剔,但给的钱也挺多,山姆正美滋滋地想挣了钱,是吃油条还是吃油饼好呢,结果一匹马把刷了漆的门板给撞倒了。
山姆重新刷了一遍门板,发现颜色跟整面墙不搭,只好把整面墙都刷了,但是整面墙和其他几面颜色不搭,只好自掏腰包,重新把整个房子刷了一遍。
追求卓越,有两种意思在里面:
一是把一项东西做到尽善尽美。比如服务,山姆·沃尔顿有句话颇有代表性:“不断改进服务,给予他们更好的服务,这种服务应该超过顾客原来的期望。”
二是另辟蹊径,寻求创新。卓越是一种态度,应该渗透在企业的方方面面。所以体现在沃尔玛上也是,它追求把服务做到尽善尽美,但也很勇于尝鲜,做“第一个吃螃蟹的人”。这一点集中体现在技术革新上。
沃尔玛1986年花了2400万美元,放了一颗卫星,建立自己的通讯系统,十来年间,光通信上花的钱,就超过了7个亿,当然我们也看到,它信息的传送是有多快。
有句话叫“不识庐山真面目,只缘身在此山中”,这套系统为沃尔玛带来的就是全盘统筹的整体观,它站在山顶看得非常清楚,这相比其他连锁超市,优势不是一般的大。
沃尔玛的文化讲完了,那什么是好的企业文化呢?
我觉得好的企业文化应该满足几条要求:首先是能被社会接受,像网上流传的完不成业绩就自扇耳光,跳河等,都是不道德的文化,是绝对不可取的;
其次是要容易被个人接受,只有员工发自内心的认同,才能让文化具体到人身上;
最后,必须有可行性,文化是要落地的,悬在空中的文化是没有效力的。
关于企业文化,你怎么看?欢迎评论留言,请收听近期一波说在喜马拉雅fm推出《从商业案例中学决策之道》专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