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好,欢迎来到三六零分类信息网!老站,搜索引擎当天收录,欢迎发信息
免费发信息
三六零分类信息网 > 莱芜分类信息网,免费分类信息发布

现在麦收,麦子分分钟被脱粒,当年全家都上阵还不能避免小麦生芽

2019/7/17 11:14:48发布114次查看

日暮时分,和爱人沿着村边的小路,缓缓漫步。
初夏的风,柔和而清新,刚刚飘了一阵零星小雨,雨过天晴,空气中夹杂着百草、野花的清香,好不惬意。看着路边大片大片随风翻动的金色麦浪,扑鼻而来的是成熟的麦子的味道。爱人禁不住像老农一样,掐了两棵麦穗,用手掌对挫,末了,没忘记吹一吹麦糠,手心半握状把鼓鼓胀胀吹弹可破、嫩绿泛黄的麦粒送到我眼前,我俩欣喜之余异口同声:“麦子真的熟了”。爱人把掌心里的麦粒悉数掩到我的嘴里,我推脱不了,只能满心欢喜又充满感激的细细咀嚼。麦子的汁水、清香袭击了我的味蕾,满口溢香。瞬间,记忆的闸门打开,小时候的一幕幕景象浮现在眼前……
小时候,麦子金黄就是我们的农忙假——麦假开始的时候。虽然自己家里没有地,但是因为和奶奶一起生活,所以对于麦收的体验还是很深的。
我们小学生的麦假集体生活,主要是跟着老师捡麦穗。清晨踏着露水,早早就开始在刚刚割完麦子的地里捡拾麦穗,我们背着用草编织的米包,跟随老师,一块地一块地进行复收,大家低着头,仔细的寻找,决不让一颗成熟的麦穗丢失。夏天的太阳也不偷懒,不一会儿功夫,白晃晃的太阳当头照,空气闷热犹如蒸笼,不大一会儿功夫,大家衣衫就被汗水湿透,麦芒透过衣衫,把细嫩的皮肤刺出一道道的血印,脸上的汗水混合着尘土,整个一个小花脸猫;脚底下,一不小心也会锋利的麦茬子扎一下;加上麦收时节,蚊虫肆虐,腿上胳膊上时不时的被叮咬的一个个大包,奇痒难忍。但仍是没有一个人叫苦喊累的,大家受到的学校的教育就是从小要热爱劳动,不怕苦不怕累。干起活来争先恐后的,不几天就完成复收任务。
余下的时间,就帮扶家里干些力所能及的活。
生产队时期,为了让到手的麦子颗粒归仓,每个人都全情投入。“虎口夺粮”就是那会儿印象最深的一个词,大喇叭整天广播。“春争日,夏争时”,懵懵懂懂的也是那个时候听得最多的一句话。只要天气情况允许,全部劳力都在麦收一线。异常繁忙的打麦场上,麦子脱粒也是歇人不歇机器,连轴转。咱们当地大部分时间麦收都会赶在端午节前后,会管家的女人,会在麦收前提前包好粽子,等到正式开始麦收了,既不耽误收麦子,家里的人也能吃上盼了一年的粽子;白天社员都在山上挥镰收割,晚上带着灯在场上脱粒。听妈妈说,后来也实行包地块,多劳多得,我隔壁的堂婶,为了多挣几个工分,一天多下来,割了多少麦子我记不住,模糊的记得是挣了35个工分,这种超强度的劳动,使得她落得一个坐骨神经疼的毛病,好多年都没医好;晚上灯火通明的打麦场上,大家按照顺序自觉排队,有序进行,这无疑是麦收的重头戏,只是那会儿我小,参与的少。
每家每户都会分到麦秸作为燃料。刚刚割下的麦子,本来就有水分,再遇上个阴雨天,麦秆就像从水里捞出来的一样。我也会跟着家人给奶奶往家里挑,说句实话,那会儿十一二岁,还没有长全力气,压得我觉得自己的腰都要抬不起来了,走不了几步就得歇一会儿,肩膀一会儿就肿了,可是也倔强的从不吭一声。
捡麦秸秆里的麦穗,是家家户户的必修课。因为铡刀铡下来的麦子,总会因为捆麦子不齐的原因,遗留极少的一部分在秸秆里。分回来的秸秆,就要挤时间赶紧捡出来,不然遇到阴雨天,麦穗在里边捂着就会发芽霉烂,那样就糟蹋了。捡麦子也不是轻松的活,遇到下雨,麦秆一股霉味,弄到身上,有时候因为有麦毒而过敏也是常有的事,但那会儿大家都顾不得那么多,一心奔计着早点捡完。我们家捡麦子就在厢房外边的过道里,距离捡麦子的地方几步之遥就是一颗大杏树,听奶奶说那是爸爸十几岁的时候从山上挖来的树苗长成的大树。
麦子成熟的时节,“麦黄杏儿”也赶趟似的一个个由绿变得黄里透红,捡麦穗的时候,在杏树下,时不时的抬头望一眼,从杏树叶子的缝隙中发现哪个成熟的,总会趁机爬上树去摘下来。成熟的杏子,放到嘴里,入口就化的感觉,吃一粒杏子,酸酸甜甜的味道就好像能缓解一下干活的疲劳。而往往,就在捡麦穗的时候,只是一两天功夫,杏子就像得了号令,一齐成熟了。夏天温度高,不能放太久,奶奶就和爸爸妈妈商量着,找来各种小篮子,挨个的放一些,让我去邻居家分享给他们。这是我最乐意干的事情,因为周围的奶奶婶子们,平时就都很疼我,我拿着这些杏子分送给他们,自是少不了夸我几句,赶上有好吃的,也往往会硬塞给我,尽管我执意不肯拿他们的东西,可也有实在拗不过的时候。
垛麦垛,我是那个在上边压垛的人。爷爷一般在麦垛周围用叉子叉麦秸,年逾古稀的爷爷笑眯眯的告诉我,应该往那个地方站,否则,站的不周正,容易从麦垛上掉下来也是会有的事,我和爷爷向来配合默契,不一会儿功夫,结结实实的麦垛就弄好了,爷爷夸我,心里美滋滋的,觉得是一种肯定。所以,尽管大家都认为麦收很累人,可是,我的记忆里大多是苦乐参半的,更多的是对家人一同参与劳动的那样一份亲情的记忆。
也有很多痛心的记忆,挥之不去。
大家一定跟我一样记忆犹新,那就是1990年的那一年,整个麦收季节,阴雨连绵,那一年的麦子大多生芽发霉,很多人对生芽的麦子蒸出来的馒头的味道刻骨铭心,成为心里永远的痛。
记得那一年,连绵雨一直下。我们刚结婚租住的房子里边写字台的腿就没干过,总是有半尺高的地方是湿漉漉的。到了麦收的季节,婆婆在威海伺候住院的姥爷,公公因公出差远在内蒙。那会儿电话还没有普及,在外面有要紧事都是发电报,否则,靠书信来回都得个月二十天的,所以信息严重不对称。到了收麦子的时候,单位给几天农忙假,我和爱人以及婆家妹妹三个人回家收麦子。我那会儿身怀六甲,身子不方便,就在家里给兄妹俩做做饭打个下手,他们两兄妹把麦子全部割完了。等麦子割完了,短短的假期也结束了,我们没来得及脱粒,就那么放在地里,等公公回家接力,匆匆的就返回工作单位了。后来听说因为那会儿交通不是很方便中间耽搁了一天,待公公回家时,麦子还在地里堆着,已经发芽了。公公和其他的村民一样面对生芽的麦子欲哭无泪,我们是之后休假的时候才知道的,心里的歉疚一直到现在,成为一种隐痛啃噬着内心,挥之不去……
“看,收割机太厉害了”爱人的声音把我从思绪中拉回来,我顺着他手指的方向,两台收割机正在雨后的彩虹下,按照麦陇的走向,一气呵成,一边吃进麦子,一边吐出麦糠。不一会儿,就有几个人上去把袋子往收割机上面固定好,颗颗麦粒在固定通道被自动倒进专用的袋子,后面等候的拖盘拖拉机直接把一袋袋麦粒接走,拉到公路或者场上晾晒。
看着大片大片的麦子,分分钟被脱粒,而人工只需要在地头割出来一小块地方,其余的全交由收割机。劳动率大大提高,人也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,我们俩感叹,上世纪90年代那种吃生了芽的麦子的沉痛记忆,不太有可能再重演。
蜜罐里长大的孩子有的连麦苗和韭菜傻傻分不清,如今跟孩子们说,吃生芽麦子蒸的馒头,他们怎么也想象不出那种滋味;社会的快速发展,党的富民惠农政策的落实,改革开放的红利,使得一辈子种粮要交交公粮的农民,变成如今种粮有国家补贴发放,这种翻天覆地的变化,是上个世纪的人怎么想也想象不出来的。
看着这些收割机酣畅淋漓的收麦子的场景,我们俩也觉得有一种说不出的轻松,不自觉的步子也加快了。
胡英丽,山东荣成市作家协会会员,作品散见于《荣成文艺》《荣成时讯》《新锐散文》《威海晚报》《掌上荣成》等。

莱芜分类信息网,免费分类信息发布

VIP推荐

免费发布信息,免费发布B2B信息网站平台 - 三六零分类信息网 沪ICP备09012988号-2
企业名录